治疗骨缺损:骨搬运还是膜诱导?

2016-05-17 09: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邓淞云
字体大小
- | +

造成骨缺损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急性骨缺失,骨感染后的清创,以及放疗或骨肿瘤切除后骨不连或骨失去血供。在显微外科和游离组织移植术出现之前,截肢几乎是治疗骨缺损的唯一方案。近年来组织工程学等医学各方面都较以往有了进步,但骨缺损仍是一种难以处理的疾患,其截肢率仍然很高。

骨搬运技术和 Masquelet 膜诱导技术是治疗骨缺损的两种主流技术,来自英国利兹大学医学院的 Peter V. Giannoudis 等就二者进行了比较及评述,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 Injury 杂志上。

骨搬运技术

1950 年代中期,Ilizarov 根据牵张成骨提出的骨搬运技术改变了骨缺损的治疗,许多严重损伤的肢体得以保留并保存满意的功能。但该方法的缺点是治疗周期很长,并发症多,且治疗费用昂贵。不过只要能保住肢体并保留适当的功能,病人及家属通常都不会对治疗费用提出质疑。甚至在一些地方,只要能保住肢体,即使没有功能,患者及其家属也愿意花费昂贵治疗费用。

然而骨搬运术漫长的治疗周期和较多的并发症仍令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的方案包括:使用假肢,带血运的腓骨移植,装载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或其混合物的钛笼填充,以及截肢术。

膜诱导技术

最近,Masquelet 发明的膜诱导技术为骨缺损的治疗开启了一个新纪元。该技术包括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重建缺损的软组织后,在骨缺损处置入骨水泥填充物(PMMA)。局部的异物排斥反应会在 4~6 周内诱导局部伪骨膜层的生成,这层膜具有良好的成血管性,可诱导骨修复,并含有大量骨原细胞。

2. 第二阶段:移除骨水泥填充物并在骨缺损处植入自体或异体骨,使用该诱导膜将移植骨包裹住,诱导移植骨的新血管形成,帮助患者耐受移植骨,整合并恢复骨的连续性以及肢体的功能。

总之,该膜诱导技术已经被广泛认可,其应用已被推广至全世界范围。此外,该技术也掀起了一股科研热潮,许多研究团队开始致力于研究该诱导膜内分子排列等问题。

孰优孰劣?如何选择?

两种技术的有效率、成功率、失败率以及临床预后都不尽相同,但如果能遵照治疗的基本原则,并处理好并发症,二者均是有效的。那么在面对不同的患者时,我们究竟该选择哪种方案呢?我们需同时考虑二者的优势和不足。

1. 骨搬运

(1)骨搬运的并发症

包括持续牵拉产生的刺激痛,针道感染,断钉,再入院和再手术,骨不连,对线不良,以及不断地复查、X 线暴露等;此外,佩戴外固定架数月甚至数年也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影响,包括穿衣受限,与伴侣共处及性生活受限,需每天定时调整外固定架,经常进行针道护理(甚至需要服用抗生素),频繁接受麻醉处理等。

(2)骨搬运的优势

优势在于早期负重,但这往往很难有实际意义,因为外固定架的一个缺点就是踝关节的活动障碍。此外,长期而言,固定针所致的长期皮肤刺激造成瘢痕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 膜诱导

(1)使用膜诱导技术时,存在以下问题:该技术包括两个阶段,第二阶段需要植入大段的自体骨(RIA 提供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植入骨再生血管障碍、骨不连时需行再次手术;金属制品的断裂及对线不良等。此外,在第二阶段还可能因为感染而需要清创并再次行第一阶段手术。

(2)但该方法由于不需要使用外固定架,避免了骨搬运技术所造成的社会精神影响。该方法也支持早期负重,内固定的应用可支持骨干缺损的早期负重;而对于干骺端的骨缺损,可使用钢板固定并使用夹板固定数周。

3.  治疗周期的比较

另一个影响选择的重要的因素则是治疗周期。有研究发现,25 cm 的大段骨缺损使用 Masquelet 技术治疗仅需 12 个月;而骨搬运时骨的延长速度约为 1 cm/月,因而所需要的治疗时间是 Masquelet 的 2 倍。事实上,如此大段的骨缺损使用骨搬运时,常需要使用两处截骨,但在干骺端骨缺损时,骨搬运法仍难实现。

在作者看来,骨搬运和 Masquelet 膜诱导技术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在告知患者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情况下,医生们应尽量使用自己所擅长的技术。未来应该开展更多对比以上两种治疗方案的研究,以帮助医生及患者更好地了解两种方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更为合适的方案。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