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慢性风湿性炎症,往往会导致脊柱疼痛、僵硬及活动受限。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身体会逐渐失去平衡,走路时容易跌倒。
到后期,患者的脊柱会逐步向后凸出导致患者驼背,驼背严重的患者甚至不能平卧,头部无法灵活转动,患者因而无法正常平视前方,也无法观察左右两侧的情况。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周围人群往往对患者投来异样的目光,因此,许多患者在生理上遭受病痛的同时,也承受着心理上的煎熬。
对于这些患者,往往需要通过截骨手术来矫正脊柱的形态,尽量恢复脊柱平衡。传统的脊柱矫形手术十分复杂,往往要对多个脊柱节段进行截骨。不仅手术损伤大,患者在手术后也很难通过功能代偿来恢复相对正常的脊柱平衡。近年来,一种名为脊柱去松质骨截骨术(VCD)的新型手术方式逐渐受到推崇。
此种手术需要切除相邻数个节段的松质骨、摘除椎间盘、去除凹陷的骨皮质,最后再用器械及椎弓螺钉在后方将凸出的骨皮质压平。该术式最初由 Wang Y 等人在 Spine J Eur 发表,而最近,来自解放军第 175 医院的林斌教授等人对实施 VCD 手术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 Acta Orthop. Belg 杂志上,供同道参考。
研究共纳入 42 名强直性脊柱炎患(依改良纽约标准诊断),所有患者 HLA-B27 均阳性。患者平均年龄 37.5 岁,平均病程 19.5 年。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一个阶段的胸椎后路 VCD 手术,并且在术后进行了为期 2~7 年(平均 4.5 年)的随访。
手术过程如下:
患者俯卧,手术采用后背正中皮肤切口,以后入路显露手术部位。为了显露骨质,手术正式开始前先在手术部位进行骨膜下切除。所有的椎弓螺钉均以徒手置钉技术植入。VCD 手术的第一步是切除形变椎体的椎弓根。椎弓根内下方有神经根通过,术中应注意保护,以免损伤。
在 C 臂透视下确认需要截骨的平面后,用高速磨钻分别从头尾两端钻洞,直至洞壁被贯穿。之后,再用带角度的钳子或刮匙清除手术部位处与椎体及椎间盘粘连的软骨终板。接下来,用椎板咬骨钳或磨钻将椎体的前外侧骨壁削薄,使其在外侧压力下坍塌,以更好地显露后壁。
下一步,先用带角度的手术钳限制椎体后壁的活动,待整个椎体的松质骨被完全去除后,再去除椎体后方的附件,如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及横突等(如图 1A 所示)。去除椎体前方的皮质时,手法应该轻柔,从腰椎体上方逐步向后方施加压力,使辅助椎弓根螺钉在椎体前方骨皮质处破拆出一条通道,扩大相邻椎体前沿的间隙(如图 1B 所示)。
最后,用骨对骨方式闭合固定截骨区域(如图 1C 所示)。
图 1 脊柱去松质骨截骨矫正手术(VCD)示意图。A 去除椎体后方的附件;B 去除椎体前方皮质,扩大相邻椎体间隙;C 闭合固定截骨区域
本次研究的每位患者在手术前后都会拍摄 X 线平片,并且在平片上测量一系列参数以进行对比。具体参数有:
(1)脊柱参数,如图 2A 所示,包括 TK(T5 上终板与 T12 下终板之间所成的角);LL(T12 与 S1 上终板之间所成的角);SVA(经过 C7 椎体的垂线与骶后角的水平距离)。
(2)骨盆参数,如图 2B 所示,包括 PI(经过 S1 终板的垂线与连接 S1 上终板和股骨头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PT(连接 S1 上终板中点及股骨头中心的连线与铅垂线的成角);SS(S1 终板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图 2 测量参数示意图。A 脊柱参数,包含 TK、LL、SVA;B 骨盆参数,包含 SS、PT、PI
在本次研究中,共为 36 名男患者及 6 名女患者进行了单一节段腰椎 VCD 手术。患者平均年龄 37.5 岁,术后平均随访期为 4.7 年。手术节段以 L2(23 例)、L1(12 例)及 L3(7 例)多见。平均截骨角度为 36.8°。其中一例手术前后的效果及手术前后的平片如图 3 所示。
图 3 某名患者接受 VCD 手术前后对比。患者男,37 岁,脊柱严重后凸 9 年,从手术前后的照片及 X 线平片可看出,患者手术后脊柱后凸得以明显改善
从影像学结果看来,在上述提及的影像学指标中,除了 PI 以外,相比术前,各项指标在术后均有大幅度改善。而在临床效果上,患者术前的平均 BASDAI 评分为 5.3 分,而术后的平均评分为 2.3 分;术前平均的 BASFI 评分为 2.0,而术后平均为 5.0。这说明患者接受手术后,脊柱功能显著提高。
综合以上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效果,研究人员认为,VCD 手术能极大程度纠正患者的脊柱后凸,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为了确保 VCD 手术有较为稳定的效果,还应对各项手术参数进行评估,使 VCD 手术更加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