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对于肿瘤转移至长骨所致的病理性骨折,多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由于肿瘤本身、力学失稳、血管损伤和卧床等因素,患者易发展为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目前已明确多种 VTE 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一般认为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
骨科手术中及术后很多环节会增加 VTE 风险。全膝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DVT 和 PE 发生率约 0.5%-1%。长骨骨折 VTE 风险也较高。术后抗凝应虑及出血而做权衡。癌症患者 VTE 发生率高达 11%,癌症患者行骨科手术,VTE 风险可想而知。然而,长骨转移癌行髓内针预防骨折,其 VTE 风险,却尚未见报道。
最近,托马斯·杰斐逊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长骨转移癌髓内钉固定静脉血栓栓塞风险高(7.1%),应予以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文章发表在 JBJS 上。
作者从全美癌症研究院(NCI)的数据库中筛选出 287 位符合条件的患者(共 336 处病理骨折髓内针固定),对他们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回顾。所有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于 2001 年 2 月至 2013 年 4 月,因长骨转移癌病理骨折或预防病理骨折接受髓内钉固定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了抗凝治疗。
患者们来自三所不同的医院,其接受的手术方式基本相同,但其术后的抗凝方案却有较大差异。用其进行比较,所得结果较为客观。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者们详细记录了患者术后后续治疗的情况(包括术后进行的辅助放化疗)、VTE 发生率(肺静脉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分别统计)以及患者采用的具体抗凝方案。因为所有患者在之前并未进行血管彩超来排查静脉血栓,故仅能以临床症状判断其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
患者概况:参与本次研究的 287 名患者年龄中位数为 60.5 岁(28 岁到 94 岁),男 14 名,女 173 名。336 处手术中,264 处位于股骨、62 处位于肱骨、10 处位于胫骨。共明确诊断出 18 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辅助放化疗:本次研究中详细记录了患者术后 2 周内进行的辅助放疗情况,其放射剂量从 20~40 Gy 不等。但不同患者间所患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不尽相同,因此未能准确知悉每位患者术后所进行的辅助化疗情况。
抗凝治疗:多数患者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203 例手术后),其他抗凝治疗的方法使用依诺肝素或达肝素钠等抗凝剂。作者详细记录了患者使用的抗凝药物种类、剂量及使用抗凝药物的时间。
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 本次研究中共在 19 名患者(4 名男患者,15 名女患者)中发现了 24 处静脉血栓栓塞(13 处 PE、11 处 DVT)。其中多数患者被诊断为肺癌,9 名患者术后接受了放疗、6 名接受了化疗。他们术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术后感染及其它并发症:在所有的手术部位中,11 处发生了术后感染,但术后感染者并未发生静脉血栓。这些患者中有部分因血肿而需改变抗凝方案或再次手术取出,有 2 名患者因深部感染接受了清创;2 名患者因浅部蜂窝组织炎而使用了抗菌药物;2 名患者因为丹毒使用了抗菌药物;1 名患者因为伤口溃烂而重新包扎;1 名患者死亡。本次研究尚未发现抗凝治疗与术后感染有明确的联系。
本次研究因为纳入的患者群体较小,所得结果较为单一。另外此前也没有对患者的基础病情况进行仔细的调查。因此,本研究结果存在部分局限性。但是,本次研究还是发现:长骨转移癌患者行髓内钉固定,VTE 的风险高达 7.1%。尽管术后使用有效的抗凝方案,VTE 发生率尚且如此。部分高风险人群使用了抗凝治疗后无效,此方面的改进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术后 90 天为发生 VTE 的高峰期。近期有其他研究指出多数的抗凝药物效果只能维持 2 周,仅靠抗凝药物能预防 50% 左右的 VTE,关于进一步的预防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方能发现。本次研究虽未发现 VTE 的发生与性别相关。但就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两者似乎存在潜在关系,于此仍需深入研究方可阐明。
患者原发肿瘤的病理类型与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相关,原发肺癌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最高。可能的原因为:血液的高凝状态、化疗药物的影响、肿瘤分泌物具有促凝血作用以及其他尚未明确的原因等。
研究结论:转移癌患者接受髓内钉固定后罹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非常高,目前所采用的术后抗凝方案尚不足以防止所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一旦发生,后果往往非常严重,术后预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