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脱位是最常见的全髋置换(THA)术后并发症,也是导致初次THA术后早中期翻修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相对普遍的观点认为,采用较大直径的股骨头假体可有效降低THA术后的脱位率。而THA术后的脱位率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公开发表的文献或受限于样本量较少,或受限于对照组及随访时间的设置,均无法充分证实这一观点。
来自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学者共同完成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接受“大头”(36mm直径)和标准头(28mm直径)2种股骨头假体行THA患者的术后短期脱位率进行了评估,相关内容发表于最近一期的JBJS(Am)上。
从2001年9月-2007年6月共有644名中老年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入“大头组”和标准头组接受手术,均进行了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后因失访、死亡和接受翻修或再手术(非脱位所致),共有29名患者未被纳入分析。
1 患者的招募、排除及随机化分组情况
表1 初次置换患者的基本情况
表2 翻修手术患者的基本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大头”组患者的脱位率(1.9%)明显低于标准头组(5.4%)。按照术式进行分层后,比较结果仅有部分相同。在初次置换患者中,“大头”组患者的脱位率(0.8%)仍明显低于标准头组(4.4%)。而在翻修患者中,2组患者的脱位率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作者认为这是由于翻修患者数量过少所致。Cox模型分层分析也显示,“大头”组患者发生术后脱位的风险较低。按照股骨假体类型进行分层后,由于也存在各层患者的数量过少,2组患者的脱位率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
表3 按照术式和股骨假体类型进行分层后,2组患者术后脱位率的比较
(注:研究进行中,CPT假体换代,耳轴由6°的单锥度设计变为12°/14°双锥度设计,所以在分层分析时出现3种股骨假体,下同)
对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径的分析发现,髋臼外径与术后脱位率之间无显著关联性,这一结果与Kelley SS等1998年的报道并不一致。
表4 髋臼假体外径与术后脱位率的关联性分析
对脱位患者的分析显示,21名脱位患者中标准头组患者占81%(17名)。14名初次置换术后脱位的患者中,9名发生于术后30天以内,而翻修患者发生脱位的时间稍迟。随访期内,约有1/3脱位患者发生了二次脱位,共计有5名患者因复发性脱位而接受了翻修(初次置换2名,翻修3名),另有1名患者因首次脱位后闭合复位失败而接受了翻修。对脱位患者的X线评估显示:初次置换术后脱位患者中11名为后脱位,3名为前脱位;翻修术后脱位患者中,4名为后脱位,3名为前脱位。在标准头组,初次置换和翻修患者的倾角分别为44°(34°-52°)和45°(41°-51°),前倾角分别为15°(7°-32°)和16°(10°-22°)。在“大头”组,2名初次置换术后脱位患者的倾角均为48°,前倾角分别为5°和7°,另2名翻修术后脱位患者的倾角均为43°,前倾角均为10°。
表5 脱位患者的特点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作者认为:金属-聚乙烯界面的“大头”置换可有效降低THA术后1年内的脱位发生率,但更推荐在相对年轻或脱位风险较低的患者中使用。而影响长期疗效的一些指标,如远期脱位率、磨损、假体周围骨溶解以及髋臼内衬的碎裂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