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变程度与全髋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率无明确关系

2012-02-04 01: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第五十七回
字体大小
- | +

全髋关节置换(THA)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晚期病变的有效手段,但对DDH患者进行全髋置换时对术者的技术要求更高。虽然此前人们通常认为DDH病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的比例较普通THA要高,并且随着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将随之增加,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上述观点。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的Wang L等研究者基于一组886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DDH病例,以探讨不同病变程度与DDH病例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无明确的关系。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2011年JOA上。

该研究纳入诊断为继发于DDH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其病变严重程度以Crowe分型法予以划分。除外因术前影像资料缺乏而无法确定病变分型的60例病例,以及4例微创手术的病例后,总共有820例病例纳入该研究。所有病例均于术后3、6月、1、2、5年时通过电话或问卷方式进行评估,平均随访期限为3年。每一随访时间点均特别询问患者此前有无髋关节脱位现象的发生。相关资料收集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变分型、假体的相关情况等。影像评估通过标准的骨盆前后位X线片测量相关标志及关系。术前X片上观察“坐骨棘征”以及“8字征(或交叉征)”;术后X线片上测量标志如图1所示。

表I  术后脱位病例与未脱位病例之间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


图1  术后X线评估时的测量标志


图2  假体股骨柄前倾角的测量方法

研究结果发现该组病例术后共24例(2.93%)发生至少一次髋关节脱位。

1、按Crowe分型判定,其发生率分别为I型3.04%、II型2.52%、III型1.59%、IV型4.35%,手术中是否采用转子下截骨与术后髋关节脱位无明确关系;在所有危险因素中,仅股骨头假体直径在脱位病例与未脱位病例之间有显著差异(p = 0.0067)。按股骨头直径区分,其术后脱位率分别为5.71%(22mm)、4.79%(28mm)、1.16%(≥32mm)。其中22 mm与28 mm者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无差异;

2、大部分(69.6%)脱位为前脱位。在24例脱位病例中,23例术前“坐骨棘征”阴性,17例“8字征”阴性;24例髋关节脱位病例中仅1例未能获得术后X片,其余23例影像学测量获得臼杯前倾角及臼杯和股骨颈总前倾角。前脱位病例该两个角度均显著高于发生后脱位病例;臼杯和股骨颈前倾角之和大于42o的病例均发生髋关节前脱位,而前倾角之和小于30o者均发生后脱位;与正常对侧髋关节相比,病变侧髋关节术后关节旋转中心向内上移位;股骨偏心距延长;但病变侧髋关节与正常对侧髋关节相比,股骨偏心距以及下肢长度无显著差异;

3、发生脱位的病例中,62.5%经切开(2例)或闭合(15例)复位后重新获得关节稳定;其余7例病例经翻修手术后获得稳定。本组病例共106髋采用S-ROM假体,这些病例术后无髋关节脱位发生。

表II  前脱位和后脱位病例假体安放角度的比较情况

表III  置换侧及正常对侧髋关节影像评估结果比较

通过上述研究,Wang L等研究者认为:DDH病例接受THA治疗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与病变严重程度无明确关系。造成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可能因素包括:

1、假体位置安放欠佳,尤其是当臼杯与股骨颈前倾角之和大于45o时,容易出现髋关节前脱位。术中应尽可能控制该值于30o-45o这一安全范围之内。术中可以通过采用(1)股骨柄以骨水泥固定,或(2)股骨距处增加截骨量,或(3)首先安放股骨柄然后根据股骨柄前倾角度确定臼杯前倾角,或(4)选用可调整股骨颈前倾角的假体如S-ROM,等方式予以解决;

2、股骨头直径偏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尽可能选用较大直径(≥32mm)的股骨头假体。

Dislocat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mong Pati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编辑: arztwei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