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口老龄化,退变性腰椎管狭窄(DLSS)发生率有所增长,可引起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降低。DLSS 为目前 65 岁以上患者脊柱外科手术最常见病因,传统的开放椎板减压存在术后不稳的风险,而需融合,后者又存在风险与花费,肌肉牵拉可至术后背痛。
1988 年,Young 等引入显微镜下双侧椎板减压术,1999 年,Weiner 等引入单侧入路双侧椎板减压术。两种技术据报道临床疗效优良,然而,两种技术孰优孰劣,尚不明确。荷兰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研究,提示双侧或单侧椎间技术双侧减压单节段椎管狭窄安全有效,文章于近期发表在 JNS 上。
该研究纳入了 2009 年到 2011 年间行双侧或单侧椎间技术双侧减压单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手术技术:双侧入路为棘突上剥离椎旁肌,切除棘上和棘间韧带,近端椎板下缘骨质和远端椎板上缘骨质,切除黄韧带,切除关节突内侧少许骨质,减压侧隐窝(相当于双侧开窗);单侧入路则为一侧进入,保留棘上和棘间韧带,开窗、切除黄韧带、减压神经根管后,倾斜手术床,以成角的显微镜于硬膜囊背侧到达对侧,实现减压。两种技术可能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术中硬膜破裂。
评估指标为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Roland-Morris 残障指数(RMDQ)、ODI 残障指数。另外记录腰腿痛症状缓解和患者一般情况,患者满意度和手术参数。以电子表格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调研。
结果显示,175 例患者返回问卷(74.4%),其中双侧入路 68 例,单侧入路 107 例,平均年龄 68 岁,平均随访 14.2 月。两种技术 ODI(双侧比单侧:20.3 比 22.6)、RMDQ(3.99 比 4.8)、VAS 无明显差异,74.8% 的患者背痛减轻,80.6% 患者腿痛减轻。总体而言,72.1% 双侧入路和 80.0% 单侧入路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优良,单侧入路满意度高于双侧入路(82.1% 比 69.1%)。
综上,双侧入路和单侧入路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功能和疼痛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患者满意度和腿痛方面的差异与手术技术无关。两种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