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骨水泥型单髁置换术 5 年疗效优

2015-11-21 15: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罗毅
字体大小
- | +

当膝关节炎仅仅局限于某一侧髁,需要手术治疗时,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往往效果较好。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且其术后并发症更少。然而,全新西兰数据库提示单髁置换翻修率高于全膝关节置换。英国牛津单髁置换假体为新西兰关节数据库中最常用者。骨水泥型单髁置换假体已使用超过 30 年。近年来,非骨水泥髁置换假体在新西兰流行起来。

但据新西兰全国的数据来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的返修率比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的主要原因是非感染性的假体松动。临床上主要根据术后 X 线平片上是否出现透亮带来判定假体是否松动。研究表明,骨水泥型单髁假体,即便术后膝关节假体功能良好,X 线平片上也可能出现透亮带(称为「生理性透亮带」)。

因此,若仅以 X 线平片上出现透亮带来诊断假体松动,可能导致误诊,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术后翻修,也许是单髁置换后翻修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为此,新型无骨水泥型单髁置换假体而得以研发。为明确非骨水泥型单髁假体的影像表现,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观察研究,刊发于近期 BJJ 杂志上,表明非骨水泥型单髁置换术 5 年疗效优。

研究对象

参与本次前瞻性研究的 150 名患者,均在 2005 年至 2008 年接受了牛津非骨水泥单髁(内髁)置换,其手术均由富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进行。随访时间至少五年。记录手术结束、术后 6 个月、2 年和 5 年,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影像学评估。采取措施确保膝关节拍片时处于前后位,X 线垂直于髌骨照射。将假体与胫骨相连的基底面分成 6 个区域(如图 1),以便后续评估。

QQ20151117-0.png
图 1 患者术后 X 线平片,示假体基底面分区

研究结果

23 名患者失访,但在其末次随访前并未发现假体存在损害的征象,患者也未再行手术。2 名患者在术后接受了全膝关节置换术而列入术后翻修统计。

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接受手术的平均年龄为 63.6 岁。其中 81 名为男性。术后五年随访的患者与当初纳入的患者性别比例基本一致,但因为几名年长患者死亡,所以术后五年随访患者在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比当初小 5 岁。术后 2 年随访,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在术后 5 年随访时未明显下降。表明非骨水泥型单髁置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研究人员分析了患者们术后 5 年随访时的影像结果,并未在其股骨处发现透亮带,也未在患者假体与胫骨连接的基底面处发现连续的透亮带。有 1 例在胫骨 1 区出现透亮带,但在随访中并未发现假体松动的迹象,其术后 5 年的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良好。有 2 名出现透亮带的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但他们没有再次进行手术翻修,且系死于与之无关的疾病。

另有 6 名患者术后也在前述第 1 区出现了透亮带,但在术后两年随访时透亮带消失。在这 6 名患者中,有一人在前述第 6 区也发现了透亮带,但这些透亮带均由于骨质硬化造成,其范围十分细小,厚度不足 1 mm,并只存在于其所在区域的一部分,并未横跨整个区域。(如图 2、3)

B1447395968.jpg 
图 2 前述第 1 区出现的透亮带 

B1447395969.jpg
图 3 前述第 6 区出现的透亮带

总而言之,在 150 个单髁置换的共计 900 个区域内,共在 11 个患膝的不同部位出现了 12 条透亮带,其中只有一条横跨了其所在的一整块区域。另外,有 5 名患者(6 个膝)在术后接受了再次手术。

研究总结

自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引进新西兰以来,尽管其术后翻修率较高,该方法仍被广泛用来治疗单髁膝关节炎,其效果优于全髋关节置换。虽然本研究存在多方面不足,但其结果仍能证明,非骨水泥固定单髁置换术的出现使术后平片较少出现透亮带。减少了翻修率,延长了假体的使用寿命。

虽在目前看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翻修率高于全膝关节置换 2 倍多,但随着非骨水泥假体的推广,总体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翻修率将持续降低。而且,患者在接受膝关节无骨水泥固定单髁置换术以后 5 年,膝关节功能仍旧良好。这说明该技术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更能大幅减轻患者术后因为翻修所受的痛苦及所致的医疗负担。膝关节非骨水泥型单髁置换假体的出现,是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的又一革命性进步,本次调查的结果基本符合了该技术设计者的初衷。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