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 带你复习冷热疗法

2016-01-14 10: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M
字体大小
- | +

冷热疗法是通过用冷或热作用于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止血、镇痛、消炎、降温和增进舒适的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 

影响因素

方式:在同样的条件下,湿冷、湿热的效果优于干冷、干热;面积:使用面积与效果成正比关系;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冷热效应随时间增加而增强,若时间过长,会使机体对冷的敏感性降低,导致皮肤苍白、疼痛、冻伤、烫伤等;温度:冷热疗法温度与治疗前体表的温度相差越大,机体对冷、热刺激反应越强,反之则越小;部位:临床上为高热患者物理降温,多用冰袋放置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流经处,以增加散热。

个体差异:婴幼儿对冷、刺激耐受性较低;老年人对冷、热刺激敏感性降低,反应迟钝;女性较男性冷、热刺激更敏感;昏迷、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硬化、感觉迟钝等患者对冷、热刺激敏感性降低,要注意防止烫伤与冻伤。

冷疗法

局部冷疗法包括冰袋、冰囊、冰帽、冰槽、冷湿敷法、化学制冷袋冰毯机和半导体降温帽。传统冰袋、冰囊、冰帽、冰槽目前在临床已不多见,多用可反复使用的化学冰袋、冰帽、冰毯机和半导体降温帽。全身冷疗法包括温水擦浴、乙醇拭浴。

冷疗法目的

1. 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临床上多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的早期止血、扁桃体摘除术后、鼻出血等。

2. 减轻疼痛:适用于急性损伤初期所致的疼痛、减轻牙痛、烫伤疼痛等。

3. 控制炎症扩散:适用于炎症早期,如鼻部软组织炎症早期。

4. 降低体温:临床多用于高热患者降温、中暑、脑外伤、脑缺氧等患者防治脑水肿。

禁忌情况 

1. 血液循环障碍   常见于大面积组织受损、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不良、全身微循环障碍、休克、周围血管病变、动脉硬化、糖尿病、神经病变、水肿、皮肤青紫等患者。因循环不良、组织营养不足,可进一步使血管收缩,加重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变性坏死。

2. 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使局部血流减少,妨碍炎症吸收。

3. 组织损伤、伤口破裂或有开放性伤口处,降低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损伤,影响伤口愈合。

4. 对冷过敏,对冷过敏者可出现红斑、荨麻疹、关节疼痛、肌肉痉挛等过敏症状。

5. 其他慎用冷疗法的情况,如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关节疼痛、心脏病、哺乳期产妇涨奶等应慎用冷疗法。

禁用部位

枕后、耳廓、阴囊处:易冻伤;心前区:导致反射性心率减慢、心房或心室纤颤及房室传导阻滞;腹部:易引起腹泻;足底:导致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冰袋应用:前额、头顶、侧颈、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扁桃体术后放于颈前颌下。用冷时间不超过 30 min。

温水擦浴、乙醇拭浴:头部放置冰袋防止头部充血所致头痛;足底放置热水袋促进末梢血管扩张,使患者舒适;以离心方向拭浴,以轻拍方式进行,避免用摩擦方式(摩擦易生热),时间控制在 20 min 内;温水擦浴温度为 32 ~ 34 度;乙醇拭浴乙醇浓度为 25% ~ 35%;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可适当延长时间,增加散热;新生儿及血液病患者禁用乙醇拭浴。

热疗法

局部热疗法包括热水袋、红外线灯及烤灯、热湿敷、热水坐浴、化学加热袋及透热法等。

热疗法目的

1. 促进炎症消散和局限   炎症早期用热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与消散,炎症后期用热可使炎症局限。适用于眼睑炎(麦粒肿)、乳腺炎等患者。

2. 减轻疼痛   适用于腰肌劳损、肾绞痛、胃肠痉挛、麦粒肿、乳腺炎等患者。

3. 减轻深部组织充血   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循环血量重新分布。

4. 保暖与舒适   适用于年老体弱、早产儿、危重、末梢循环不良患者。

禁忌情况

1. 未明确诊断的急性腹痛:贻误诊断和治疗,或可引发腹膜炎。

2. 面部危险三角区感染:该处血管丰富,面部静脉无静脉瓣,与颅内海绵窦相通,易造成颅内感染和败血症。

3. 各种脏器出血、出血性疾病:增加血流量加重出血。

4. 软组织损伤或扭伤初期(48 小时内) :促进血液循环,加重皮下出血、肿胀,疼痛。

5. 其他: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减少对内脏器官血液供应,加重病情。

热水袋应用:一般患者 - 水温 60 ~ 70 度,昏迷、老年人、婴幼儿、感觉迟钝、末梢循环不良等患者 < 50 度;灌水量:1/2 - 2/3 满;防止直接接触,若发现皮肤潮红、疼痛,应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抹皮肤保护剂。

红外线灯及烤灯:用于婴儿红臀、会阴部伤口及植皮供皮区等的照射治疗。一般灯距为 30 ~ 50 cm,温度适宜,时间为 20 ~ 30 min;治疗部位不同灯泡功率不同:大部分 500 ~ 1000w,四肢 250w;照射以皮肤出现红斑为宜;前胸、面颈照射时,应佩戴有色眼镜或用纱布敷盖。

热湿敷:用于解痉、消炎、消肿、止痛。热湿敷时间为 15 ~ 20 min,3 ~ 5 min 更换敷布,水温 50 ~ 60 度;有创口、创面或结痂,按无菌技术操作行热湿敷。

热水坐浴:用于直肠、骨盆手术后及产后妇女等。热水坐浴易引起排尿、排便反射,坐浴前应先排尿、排便;配置药液为 1/2 满,水温 40 ~ 45 度或 1:5000 的高锰酸钾,持续时间为 15 ~ 20 min;若有伤口,用物须无菌;女性患者经期、妊娠后期、产后 2 周内、阴道出血和盆腔急性炎症不宜坐浴;若出血头晕、眼花、乏力、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坐浴。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