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A中股骨后滚运动模式下的PCO及后倾角增加有利于实现更大屈膝度

2011-10-26 00:00 来源:J Arthroplasty 作者:zhanghaisen
字体大小
- | +

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假体生存率的不断改善,如何在此基础上更大实现膝关节屈曲度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更大的膝关节屈曲度对于改善亚洲人群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甚至在北美及欧洲人中,也对TKA后的屈膝有较高的要求。影响TKA术后屈膝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体重指数,术前屈膝度,疾病状况,年龄,性别,手术技术,关节线高度,关节后侧清理情况,股骨后髁偏距(PCO),胫骨平台后倾角,假体设计等因素。在诸多可控因素中,PCO及后倾角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两项重要因素。

以往研究证实,更大的PCO及更大的后倾角可实现更大的术后屈膝度。当然,这还要看假体设计本身可实现的运动学情况。对于这方面的情况,更多的研究是通过二维X线图像进行考察,结合膝关节三维运动学去考察PCO与平台后倾角对TKA术后屈膝度影响的报道很少。

最近,J Arthroplasty中的一篇文章通过自行创建10例患者的全膝关节置换病人特异性计算机三维模型,考察了在模型TKA后不同运动学模式下假体-骨撞击前,不同PCO及后倾角对最大屈曲度的影响。该研究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中,以4种不同的胫骨后倾角模拟了5个不同的股骨假体位置,11个胫骨衬垫位置。研究结果发现,在中立位上,平均最大屈曲度为136.3°。由于患者中的解剖变异而导致的变化范围为13.0°。在股骨假体后移2mm与胫骨衬垫前移10mm联合作用下,在胫骨后倾角7°的情况下,屈曲度相对于中立位增加了平均14°。假体位置所导致的屈曲度变化率为0.4°/mm-1.5°/mm,而股骨后髁偏距所致的屈曲增加率为1.5°/mm。

图1. 假体位置的确定。(A)坐标系的建立。(B)股骨中立位及胫骨衬垫0度位。

图2. 最大屈膝下的后侧撞击限制了进一步的屈膝活动。

图3. 0度后倾角下,不同股骨假体及胫骨衬垫位置对最大屈膝度的影响。

图4. 假体位置及后倾角对最大屈膝度的影响(与中立位相比)。

图5. (A)最大屈膝度与PCO之间的关系。(B)最大屈膝度与标化的PCO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实现更大的股骨后滚(rollback),而不是前移(rollforward)的情况下,适当增加PCO及后倾角可实现更大的TKA术后屈膝度。当然,这可能仍需要进一步在体研究的证实。

编辑: orthop0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