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前路或优于后路

2015-07-07 23:02 来源:丁香园 作者:虎群盛
字体大小
- | +

后侧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常规入路,但是经肌肉间隙进入的前侧入路(Hueter)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和常规后侧入路相比,其潜在的优势在于无需剥离切断髋部肌肉提高髋部稳定性,可以更好更快的开始功能锻炼和降低假体脱位的风险,同时由于前侧入路采用平卧位手术,可以很方便的使用 C 臂 X 光机进行透视来进行假体的定位和评估。

那么前路手术是否真的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吗?美国的 Higgins 医生等为此检索到 17 项相关文献并进行了 Meta 分析,其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5 年 3 月的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杂志。

作者按照 Cochrane 手册的要求进行文献检索,纳入的文献需包含以下 5 点:对比性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有一组患者采用单切开前侧入路,另外一组患者采用后侧入路,至少采用一种量化的疗效评估方法如 Harris 髋关节评分。

主要评估比较指标为 Harris 髋关节评分、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简明健康情况调查表 SF-12 或 SF-36、视觉疼痛评分 VAS、髋部结果评分 HO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 WOMAC、髋关节残疾和关节炎评分 HOOS、剑桥髋关节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髋关节评分等。次要评估指标为术中、术后情况与影像学检查结果。

2014 年 2 月在一名专业图书馆馆员的帮助下,作者以 Total HIp Atthroplasty 和 Surgical Approach 为关键词,对 Medline、Cochrane 图书馆、CINAHL 进行了检索,同时也对 2012 年、2013 年美国骨科医师协会年会会议论文以及 2008 年至 2012 年的美国髋膝关节外科协会年会的论文摘要进行检索。联系数据缺失的文献作者以获得缺失的数据。

采用 Cochrane 手册里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Newcastle-Ottawa 工具以及意向性分析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共有 17 项发表时间为 2006 年至 2014 年 6 月之间的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分别为美国 10 项、荷兰 3 项、日本 3 项、瑞士 1 项。纳入的患者总数有 2302 例,其中 980 例采用前侧入路,1129 例采用后侧入路。

每项研究的患者人数在 20 例至 675 例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 55.1 岁至 69 岁之间,平均的身高体重指数在 21.0 至 34.1 kg/m2 之间。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在 12 个月至 24 个月。

在主要评价观察指标术后功能方面:有 4 项研究倾向于前侧入路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的髋关节功能和术后疼痛评分,而另外 5 项研究则未发现不同手术入路组患者在术后各个时间点的功能改善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次要评价观察指标方面:有 7 项研究报道了计算失血量与术中骨折情况,前侧入路与后侧入路组患者在计算失血量、术中骨折方面并无显著差异。森林图显示在住院时间和假体脱位方面前侧入路存在显著优势,平均可减少 0.53 个住院日,发生假体脱位的比值比为 0.29。而在臼杯放置安全区比例与术后步态恢复方面,两组患者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从此次的 Meta 分析得出的结果似乎显示前侧入路存在一定优势,但是作者在讨论部分总结认为,由于现有的文献质量与证据较差,我们还不能匆忙的得出结论认为前侧入路就一定优于后侧入路。

作者建议开展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牛津髋关节评分等客观性指标来评提高研究的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在获得严格的随机对照证据之前,对于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特点、手术医生的经验与偏好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XXXX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